北京打卡美食:細數12道京味兒小吃
【炒肝】
炒肝兒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北京小吃,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淀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很多老北京都好這一口。
【宮廷奶酪】
宮廷奶酪是老北京的消夏小吃,奶酪,爽滑的口感,絲絲的奶香加上嫩白細滑的質感,豐富的蛋白質,很適合老年人和孩子食用。
【蕓豆卷】
蕓豆卷是北京最傳統的小吃之一,它口感綿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吃起來入口即化卻留有濃郁的豆香,令人回味悠長。現在想吃到地道的蕓豆卷可以去經營老北京菜的餐館找找看,老北京炸醬面大王、仿膳飯莊都可以吃到。
【糖耳朵】
糖耳朵又叫蜜麻花,是北京的一樣傳統小吃。也是清真小吃中最最常見,最最出名的一款小吃。由于它形狀十分像人的耳朵,所以糖耳朵這個名字就誕生了。
【灌腸】
灌腸是地道的北京小吃,以前都是挑擔子的小販走街串巷的賣。
傳說灌腸是一種滿族食品演變來的,這種食品叫炸鹿尾。是清代初期,滿族人愛吃并且常吃的一樣東西。后來估計是鹿肉少了,就慢慢演變成一種用肉餡混著豬血和淀粉一起灌到腸衣里的做法。
灌腸是用淀粉揉成條狀,上鍋蒸熟晾涼后切片,下油鍋炸或煎熟后,蘸蒜汁食用的一種傳統小吃。
【豆汁兒】
提到北京小吃就不得不說豆汁兒。豆汁兒的原材料是綠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C、粗纖維和糖,并有祛暑、清熱、溫陽、健脾、開胃、去毒、除燥的功效,對身體很有好處。只是這豆汁發酵后的口感,讓許多第一次嘗試的望而卻步。到了北京,還是建議找小吃店嘗嘗這豆汁,也沒準您就好這一口呢。
【艾窩窩】
軟軟黏黏的艾窩窩是北京著名的回民小吃,主要就是在做熟的糯米團里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的餡,本來是叫窩窩的,后來據說有個皇帝吃這點心吃出了感情,吩咐人去取的時候都要說“御愛窩窩”,這皇帝的愛后來和大部分北京著名宮廷小吃一樣流傳到了民間,成了眾人的愛,于是名字就成了艾窩窩。
【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有“天下第一美味”之稱,成品金黃油亮、干松酥嫩。吃的時候,用烙好的薄荷葉餅抹上甜面醬,加上切好的京蔥段兒,鋪上鴨片,卷成筒狀食用。一口咬下去,香酥嫩一起涌心間。
【涮羊肉】
雖都是涮肉,但北京的涮羊肉和火鍋不同。涮羊肉調料是關鍵,麻醬為底,拌韭菜花、醬豆腐、蔥花、香菜,佐糖蒜去膩。涮羊肉的鍋具也別具特色,銅鍋中空,內放炭火,鍋身得夠高、炭膛要夠大才吃得出熱鬧。冬天一家人圍坐銅鍋,熱氣騰騰燒出一個好新年。
【炸醬面】
炸醬是一碗面條最為關鍵的部分,師傅的手藝也全表現在咸香撲鼻的炸醬上。先將油燒熱放入肉丁,再加入黃醬炸炒,好的炸醬色澤油亮成深棕色,香氣撲鼻。根據食客對涼熱的喜好,面條分為過水和鍋挑兒兩種,吃的時候一勺炸醬澆在面條上,再配上黃瓜絲、水蘿卜絲、豆芽、青豆、黃豆、芹菜丁作為菜碼拌勻,色香味齊全,是北京夏天常做的家常菜。
【鹵煮火燒】
鹵煮火燒是最有老北京味道的小吃,土生土長,比京劇還要純粹。火燒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腸、肺頭剁小塊,從鍋里舀一勺老湯往碗里一澆,再來點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熱騰騰的一碗端上來,火燒、豆腐、肺頭吸足了湯汁,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
【爆肚兒】
爆肚兒是水爆羊肚的簡稱,讀時“肚”字應發音“dǔ”。吃爆肚兒必須蘸著作料,和吃涮羊肉用的作料相同。一盤爆肚兒的好壞全在火候的掌控上,焯的時候甚至要精確到秒。上桌后必須趁熱吃完,不然就像一盤焯老了的爆肚兒,根本咬不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