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盤點你不知道的云南風俗
【對歌】
對歌是云南許多少數民族青年傳統的戀愛方式,也是節日的慶賀方式。如苗族的“游方”、瑤族的“唱風流”、布依族的“浪哨和趕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調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數民族青年男女通過對歌交流感情,尋覓情侶,選擇配偶的方法和途徑。對歌內容根據當地流行的詞曲,視環境和對象臨時編出內容,歌聲抑揚頓挫,對答妙趣橫生。
【哭婚】
哭婚是壯、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風俗,一般在婚禮前幾天或婚禮當天進行,由新娘的母親及家屬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現新娘對少女時代生活逝離的悲傷、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對家人離別的眷戀,也有對婚姻不滿的控訴。
【搶親】
在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頗、瑤等民族都有搶婚習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戀愛婚姻受到阻攔的情況下發生。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許,由男方繳約伙伴佯作搶親或約伙伴搶走暗中選好的姑娘,姑娘即使愿意,也必須佯作反抗。
【丟包】
每年潑水節時,傣族男女青年身著節日盛裝,相對排成兩行,女方把花包擲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裝作不接花包,愉快認輸,把禮物贈給姑娘,雙雙離場去傾訴衷腸。丟包時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動。
【阿夏婚】
云南寧蒗摩梭人舊時婚俗,“阿夏”系摩梭語,為“朋友”之意,男女雙方不稱夫妻而稱“阿夏”,只要男女雙方情投意合,交換信物之后即可偶居。
其中走訪婚最為奇特,走訪婚是夜里男到女家望門訪宿,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勞動,無家庭經濟聯系,所生子女屬女方,男女雙方都可與其他人有同樣的關系,這種婚姻是一種母系社會制的殘余。
【剽牛慶豐收】
獨龍族慶豐收的祭祀節日。每年秋季選擇一天作為慶豐收日,剽牛儀式在村寨廣場舉行,由家族族長主持,將牛拴在廣場的木柱上。
由一位青年婦女把一串珠璉掛到牛角上,經過短暫的儀式后,由一位姑娘將麻織物披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父母雙全的男青年將鋒利的竹矛剽入牛心臟,眾人歡躍而上,開膛割肉。隨后人們歡呼跳躍,跳起歡樂的鍋莊舞,共慶佳節。
【踩月亮】
是苗族青年交友和婚戀習俗,又稱走寨,每當月明之夜,小伙子們三五成群彈著月琴,吹著洞簫到村村寨寨去尋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彈唱,嬉笑娛樂,通過“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誼,甚至相戀而盟誓終身。
【樹葉信】
在景頗、傈僳族中流行過的“實物信”,利用樹葉表達感情,傳遞信息,每種樹葉都代表不同的含義。如男子用兩片嫩葉加上蜂蜜等物,表達對女子的喜愛;女方有意則回贈草煙、蘆子等,如表示拒絕則把兩片樹葉翻成背靠背送還給男方。
【串姑娘】
佤族戀愛、婚姻比較自由,青年男女一般十五六歲就開始談情說愛,形式是“串姑娘”。吃了晚飯,姑娘們就三五相邀于一家,等候小伙子們到來。小伙們也三兩成群到姑娘家串馬。
串姑娘時,男女青年結下情誼,再經過多次交往,加深了解之后,如果小伙子愛上了某個姑娘,便托人或親自給姑娘送去求婚禮物。如果姑娘收下禮物,就算答應了男方求婚。
【戴耳環】
在基諾山寨,男女都戴耳環,而且耳環眼比較大,初見時令人吃驚。原來,耳環眼孔的大小,是基諾人勤勞與否的象征。
耳環眼越大,意味著他越勤勞、勇敢;反之,就是懶惰、怯懦。青年男女戀愛時,喜歡贈送花束,插在對方的耳環眼里,以示愛慕之情。可見耳環眼在基諾人的生活中意義重大。
【書信】
景頗族居住在高山峻嶺中,交通很不方便。人口分散,若有事相告,只能用植物來表達。托人捎條樹根,表示想念對方。捎去芝麻,表示想念更深切。用樹葉包上樹根、大蒜、辣椒,用線捆扎嚴實,請人捎給女方,則是男方的“情書”。
【拔眉毛】
居住在西雙版納的瑤族婦女視無眉毛為美。從十四五歲起開始拔眉。拔眉毛時先在眉間抹點灰消毒,然后用兩根線在眉間搓捻,使眉毛裹在線中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