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洛陽龍門石窟為何遭到大肆破壞?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與大同云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從北魏初建,至宋朝大體完工,完工后曾遭到大肆破壞。
洛陽龍門石窟保存了一批唐代密宗造像,頭已殘毀,雙足已風化脫落。左側上手拇、中指捏一物舉至齊肩,下手握物下垂;右側上手殘毀,下手捻珠下垂。
由于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著密切關系。
【三武一宗滅佛事件】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四次朝庭大規模嚴厲限制打擊佛教的活動,第一次發生在公元466年,時值南北朝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第二次發生在公元574年,時值南北朝北周武帝建德三年;第三次發生在公元845年,時值唐武宗顯德二年;第四次發生在公元955年,時值五代十國后周世宗顯德二年。在這四次由國家最高統治者發起的、史稱“三武一宗滅佛”的沉重打擊中,中國佛教遭到毀像、破廟、焚經、令還俗、收寺產、乃至僧人被處以極刑等劫難,位處京都的龍門石窟,當然很難幸免,躲過摧殘。這個網上可以搜一下,介紹的比較多。
【戰亂】
每逢戰亂時期,中原都是主要戰場,龍門石窟曾作為官兵士兵的食宿之地,造像也不同層度的遭到破壞;譬如唐代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攻陷洛陽之后,龍門石窟的造像碑刻幾近消失。清末民初龍門石窟雕像很多被盜。1932年民國政府遷都洛陽,曾炸毀了龍門西山一些佛龕。1980年旅游開發之初,龍門石窟遭遇少數人為破壞,等等。
【自然原因】
龍門石窟依山而建,龍門山石質為石灰巖,便于雕刻,但風吹雨淋日曬同樣會很快破壞造像。
【外國文物分子破壞】
19世紀20、30年代,外國文物分子與中國國內不法分子奸商勾結,將佛像頭顱砍下,將壁畫鏟去,將碑碣挖起,盜往國外牟取暴利。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賓陽中洞的大型浮雕《帝后禮佛圖》,被盜于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現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蓮花洞釋迦牟尼弟子迦葉像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
保護祖國文化遺產,是每一位炎黃子孫必須嚴肅對待的事情。到當地旅游的游客,應該從自我做起,保護好每一樣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