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1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還知道哪些?
知道的粵劇、昆曲、皮影戲都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2013年12月,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已達37項,成為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關于非遺,你還知道哪些?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雕版印刷技藝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紙、絹等材料刷印、裝訂成書籍的一種特殊技藝,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比活字印刷技藝早400多年。
【甘肅花兒】
花兒產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創共享的民歌。因歌詞中把女性比喻為花朵而得名。它用漢語演唱,音樂上受羌、藏、漢、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傳統音樂的影響。
【瑪納斯】
柯爾克孜史詩《瑪納斯》傳唱千年,是中國三大史詩之一,其演唱異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瑪納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譜系式傳奇敘事,長達23.6萬行,反映了柯爾克孜人豐富的傳統生活,是柯爾克孜人的杰出創造和口頭傳承的“百科全書”。
【南京云錦織造技藝】
南京云錦織造技藝存續著中國皇家織造的傳統,是中國織錦技藝最高水平的代表。它將“通經斷緯”等核心技術運用在構造復雜的大型織機上,由上下兩人手工操作,用蠶絲線、黃金線和孔雀羽線等材料織出華貴織物,如龍袍。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流傳于新疆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以“十二木卡姆”為代表。
【蒙古長調】
蒙古族長調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時期就已經存在,它與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是蒙古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
【呼麥】
呼麥是蒙古族人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里唱出兩個聲部。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是獨一無二的。
【媽祖信俗】
媽祖是中國影響最大的航海保護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的媽祖因救海難而獻身,被該島百姓立廟祭祀,成為海神。隨著航海業的發展和媽祖的影響擴大,歷代朝廷封媽祖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
【中國篆刻】
中國篆刻是以石材為主要材料,以刻刀為工具,以漢字為表象的并由中國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藝發展而來的一門獨特的鐫刻藝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
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是一種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藝術性的傳統手工藝。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歷史。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主要結合方法,以模數制為尺度設計和加工生產手段的建筑營造技術體系。營造技藝以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相傳。
【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識、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歷史。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端午節是蘊涵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對中國民俗生活有重大影響。
【格薩(斯)爾】
《格薩(斯)爾》是關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薩爾神圣業績的宏大敘事史詩。講述了格薩爾王為救護生靈而投身下界,率領嶺國人民降伏妖魔、抑強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間使命,最后返回天國的英雄故事。憑借杰出藝人的說唱,史詩流傳千年,主要流傳于中國西部高原地帶的廣大牧區和農村。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無伴奏、無指揮的侗族民間多聲部民歌的總稱。包括聲音歌、敘事歌、童聲歌、踩堂歌、攔路歌。“眾低獨高”是其傳統的聲部組合原則,優美和諧是其鮮明的藝術品格,歌師教歌、歌班唱歌是其全民性的傳承方式。它所承載和傳遞的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人倫禮俗、智慧精髓等至關重要的文化信息。